中机联总工程师隋永滨:核电装备制造业产能已过剩
2012-06-07
近日,总投资达70亿元的核电设备项目已在四川成都的天府新区开工。而从今年6月起,在江苏南京的江宁滨江开发区,一个规划面积达2平方公里的中国南京滨江核电装备科技产业园即将崛起。
无论是东北的老工业基地,还是中西部的新兴工业区,核电装备制造业的吸引力有增无减。而这些地区所考虑的关键就在于,国家正大力支持核电装备的国产化,而且核电在未来的中国乃至世界都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潜在的庞大市场。
但是,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工程师隋永滨却在日前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核能国际大会上表示,国内核电装备制造业已经显露出产能过剩,将来有可能能量放空。
国产化能力不断提高
据隋永滨介绍,从现在核岛几大设备来看,包括锻件、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这些主要设备,包括环形吊车等,现在的年产能力大致在12套左右,按照目前国内装备制造的情况,以后每年制造12套百万千万核电机组所需设备应该没有问题。
但他也指出了目前还比较薄弱的环节,即堆内构件和控制棒驱动机构的生产能力大致在6套左右,与其他设备相比还存在差距。此外,核岛主泵目前仍是国内外企业合资在做,还处于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的阶段。
“涉及核岛的另外一个国产化难点就是核仪控系统和关键的核级仪表,目前基本上都是从国外进口。核二级泵、核三级泵全部实现了国产化;核一级阀门少量仍需进口,如稳压器安全阀和主蒸汽隔离阀。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的核级泵和核级阀门约80%可以实现国内采购。”隋永滨指出。
常规岛的情况又如何?
据了解,从长远来看,常规岛的工业汽轮机和发电机完全可以实现国产化,一年的生产能力应该在12-15套左右。
另外,BOP系统(除核岛和常规岛之外的其他辅助系统)中正在趋近国产化的就是应急柴油发电机组,陕西和山西的企业目前暂时还是依靠国外技术,然后通过消化吸收来满足国内核电设备发展的需求。此外,应急柴油发电机组的国产化路线正由中广核与上海沪东造船厂、上海电机厂合作推进实施。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