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多地出现水资源紧张局面 人均拥有量低
2011-03-23
广东人均水资源仅2100立方米,低于全国水平;由于广东水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导致很多地方出现水资源紧张局面。
昨天是第十九届“世界水日”,也是第二十四届“中国水周”(22日—28日)的第一天,广东省水利厅组织中央和广东多家主流媒体记者,沿着东江干流一直追溯到源头,重点深入东江流域所在的新丰江水库库区、新丰江发电和东江源头江西寻乌县进行采访调研活动。调查结果表明,广东水资源高度紧张,广东人是时候该节水了!
现状——水资源低于全国水平
广东目前面临的水资源压力和形势日益严峻。据统计,目前广东年平均降雨量为1774毫米,是全国平均值的2.74倍,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830亿立方米,面对如此丰沛的降水,广东的水资源紧张从何而来?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主要来自几方面:
一是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资料显示,广东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2100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2200立方米的水资源占有量,是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
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利专家分析指出,广东自然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时间上高度集中于汛期,80%的降雨量集中在主讯期6—9月,主要以洪水形式出现,并迅速流向大海,成为不可支配的水资源。广东的枯水期是从当年的10月至次年的3月,此时正是工农业用水高峰期,容易出现旱情。
三是水质性缺水严重。由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导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水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一些地区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质每况愈下,属典型的水质性缺水。据了解,目前珠三角的有些河段以及粤东、粤西的部分河段,水质为劣V类,已出现严重的水质性缺水问题。
出路——“三条红线”约束用水行为
由于广东水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导致很多地方出现水资源紧张局面。面对水资源紧张的挑战,广东应如何应对?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聚集水利改革发展,提出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三条红线”,即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水量、水质和节水三个层面约束人们的用水行为。
专家指出,从长远来说,实施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是解决水资源紧张局面的根本出路。
政府——资源分配方案加紧编制
事实上,为应对水资源紧张局面,广东之前已经出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案和措施。
目前,省水利厅正开展《广东省韩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编制工作,其它主要江河的水量分配工作也将适时启动,力争在全省几大流域内建立以水定需、量水定产的水量倒逼机制。
据了解,为缓解广东水资源紧张局面,“十二五”期间,广东将建设一批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跨流域调水引水骨干工程,完成珠海竹银水源工程、湛江鉴江供水枢纽工程建设。
专家——节水潜力巨大
专家认为,尽管广东的水资源利用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是广东目前还没形成良好的节水和水资源忧患意识,随意用水现象严重。随着广东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还将持续,资源综合利用中,供、用、排、耗关系和用水结构将出现重大变化,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水环境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广东人已经到了该节水的时候了。
广东其实有很多节水的空间,例如,同样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广州2009年的人均综合用水量为731立方米,而深圳仅为203立方米。有关专家表示,广东必须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强化取水许可,逐步水价改革,最终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综合开发、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广东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问题。
最新资讯